王某系研究生在读,2020年5月在某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XX终身寿险”,保费30万,缴费年期为3年(缴费一共90万)。按照基本保险金额的 3.2%以年复利形式增加。
2021年5月,保险公司通知第二年缴费30万。王某这才看合同原来需要每年都缴费30万,要连续缴费3年。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根本无力支付。王某遂向保险公司提出退保,但保险公司声称如果提前退保只能退保险现金价值,也就是只能退7万左右。这对于王某来说根本无法接受。保险公司跟王某协商时也提出可以延期缴费的方式来继续履行合同。
王某思来想去还是不想再继续履行该合同,于是找到本律师寻求帮助。从专业律师的角度来说,该保险产品还是不错的,该产品即可以隔离资产风险、还可以复利,从长远来说是个不错的投资。但是,王某确实没想到这个产品不能随时可以取现,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所以,王某还是坚持要退保。律师在看了保险合同后,“告知事项”里有“请确认以下特别告知内容均为“否”,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告知为“是”,请终止投保:1、被保险人目前是否没有职业?…”王某本身为学生,按理说不应该投保该产品。但与保险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谈判时,工作人员坚持认为,手机操作投保时显示王某为“内勤”,且推测当时王某为了投保该产品而将职业自己填写为“内勤”。保险公司坚称自己没有误导,所有的操作完全合规,因为王某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手机投保时由理财经理帮忙操作的,案子陷入了僵局。
第一次谈判不理想,律师回来跟王某沟通,寻找保险公司存在问题的证据,最后在与银行理财经理的聊天记录中发现,在2020年初聊过王某在寒假放假,且理财经理曾经建议王某办理信用卡因为是学生无法办理的聊天记录。案子有了转机,在出示上述证据后,保险公司立马同意全额退保。该误导销售的案子也得以圆满解决。
律师观点:银保监会对于对于销售误导采取严监管的态度,所以,一般的银保渠道对于销售也是严格要求,采取双录、回执签收、电话回访等多重措施以保证销售的合规性。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想退保将承担重大的损失。对于投保前一定要慎重,对于合同一定要仔细研究,不能只听理财经理的宣传。对于,投保时证据要尽量保留。本案就是因为还保留了一年半前的聊天记录才使得结果有了转机。